2022-11-15 11:55:02
情满怒江“七十二道拐”易国庆
西出邦达兵站,道路旁黄绿色的浅茸草地和山坡间星落的灌木丛上,沾满了车尘灰埃。行驶的车队犹如奔腾的黄龙,绵延数里滚滚向前。
迎着风沙,不顾天闷车热,尘沙灌身,车队仍以适当的行车距离,一辆接一辆地顶风穿尘继续前进。
数十公里的车程,车队很快到达了海拔4658米的业拉山口。车队在一处稍宽较好的下坡路段休整。
经检查检修后,大家聚在一起,抽烟说笑,尤其是互相笑指对方脸上,衣帽上的沙尘说事。有的受不了车内的闷热,打开前置挡风玻璃,甚至摇下车窗玻璃,以解燥热。但也如此以来,随着车流风卷,尘土和泥沙飞扑进驾驶室内,给激情四溢的战友们精心打扮了一番,成了"土八路"。
有的前置挡风和车窗全关以绝沙患。岂料天温车热,驾驶室如同铁蒸笼,蒸得汗流浃背,那无孔不入的尘土从缝隙中灌入。汗水伴着尘土流出汗痕,无戏也唱出了"大花脸"。
嘻闹笑呵了一阵,缓解了疲劳,也调节了心情,待事已定,车队继续向着白马进发。
曲折的盘山公路,下山车队不多时就到达了闻名遐迩的怒江"七十二道拐"。
此时的"七十二道拐",尘埃飞扬,机械轰鸣。沿着道路,到处都是施工器材和堆放的土石材料。一段路一段路或被截断,或半边通行半边施工。工程机械和人员穿梭往来于施工现场。
这里是基建工程兵八五二大队实施的公路整修工程。由于工程量大,施工难度大,加之气候恶劣,冰冻期长等自然条件的特殊特点。该部官兵发扬了我军战之能胜,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勇闯"高寒缺氧"的生命禁区。在荒凉苍寒的极端困难条件和环境下,科学施工,重点组织。数十公里的盘山公路上,到处都是繁忙的作业景象。他们为了西藏的繁荣,为了国防建设,克服各种困难,舍弃自我,为早日修通路,修好路,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基于此,每当我们通过这段路时,怀着无比崇敬和敬仰之心,自觉放慢车速,尽量减少尘埃,尽量避免尘土再飞落在他们满是泥土的身上;每当我们通过这段路时,遇上施工堵路,我们都会不急不闹,静心等待,生怕分了他们的心,影响工程质量;每当我们通过这段路时,若遇下班回营和往返施工场地的人员,我们都会给予兄弟,战友般的热情。
正因如此,每当遇到我们,他们都会主动清除路障,尽快通行。正因如此,我们兄弟加战友的情谊越发浓厚深远。
有诗为证:
冽寒尘飞怒江边,
七十二拐风连天。
基建英豪筑天路,
飞车情洒同路人。
基建工程兵八五二大队是一支英雄的部队,曾担负和参加许多国家"三线"重点工程建设,如攀枝花渡口市矿山道路工程等项目。
一九七一年至一九七九年,进军西藏。
川藏公路横贯高原千里,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一条通往西藏的唯一的公路,也是沟通西南交通的大动脉,战略意义十分重大。
一九七一年,基建工程兵八五二大队3400名官兵受命担负川藏公路邦达至林芝,巴塘县竹巴笼至海通道路的整治任务,两地路段共570公里。
这两地公路,沿线地质情况复杂,气候恶劣,冰川,雪崩,塌方,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是路垮桥毁,阻塞交通最严重的区域。
十年来,八五二广大官兵牢记"劳武结合,能工能武,以工为主"的宗旨,发扬"以苦为荣,甘洒热血"的高原精神。增建大桥2座,中桥3座,涵洞232道,建防护工程88处,延长线6144.7米。
同时,他们不仅努力完成艰巨的公路整治任务,还积极参与因塌方,雪崩,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造成的交通抢险救灾。
十年里,抢险救灾120余次,其中较大抢险4次,抢救遇险群众5200人次,抢救车辆3000余台,抢救物资1000余件,修建临时交通便道10余公里。
十年中,有58名干部战士长眠在雪域高原。
十年间,他们长期奋战在高寒缺氧地区,生活艰苦,工作繁重,但他们经受住了使命的考验,在火热的战斗岁月中,为发展和繁荣西藏经济,建设国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也正因为有这样的英雄部队的卫道护路,千里川藏运输线畅通顺行,喜看那山那地:
天堑绝境写传奇,
碧血寒地筑路兵。
铁骑驰骋雪域原,
车轮滚滚永向前。
注:文中数据取自网络,感谢同年战友方义明的帮助和支持。
(本文插图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易国庆:重庆市忠县人,一九七六年入伍,一九八五年十一月退役。曾在成都军区56102部队(即汽车十八团)四营16连任战士,文书,班长。现某央企退休。
作者:易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