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3 01:55:02
6119影视免费看大片 https://www.6119.xyz
许多人对战争的认识,大部分是小说《三国演义》或者《说唐演义》等古典章回小说里面那种雄伟壮阔,引人入胜的场面,而对于战争总指挥员也是停留在诸葛亮“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形象上。
其实,真实的战争应该是《孙子兵法》中的“兵者,诡道也”,打仗并不是一件简单轻松的事情。
许世友指挥的东线取胜了,却受到非议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数不多的几场战争中,对越反击战仅历时二十八天,却取得相当辉煌的战果:中国解放军占领了越南北方二十多座城镇,摧毁了许多中国援助越南的项目,达成了最初的作战目标。
不过,实际上中国在获得胜利的同时,中国解放军的伤亡也不少,其中,由许世友指挥的东线颇受争议。在大多数人看来,同样是对越战争,杨得志指挥的西线不但最后取胜了,还损失小,东线虽然最后取胜了,但损失惨重。
党内出现了很多批评的声音,1988年1月,陈锡联在《党内要让人说话,说真话》中说道:“连人家一个完整的防区集团军都没兜住,让人家打了几个反击……烂仗、蠢仗、糊涂仗!”甚至,就连许世友每次提起此次对越战争,都会追悔莫及:“我们虽然打胜了,但是伤亡不小,杀敌一千自损八……”
军委对这场战争其实是肯定的,邓小平同志也曾在干部会议上公开提出指示:“对越作战,许世友指挥没有问题。”外界的说法不一,那么,为何许世友指挥的东线最后取胜了,却还是受到非议,身处舆论深渊中呢?
高平方向出了错,负责人许世友承担绝大部分责任
许世友所负责的东线集团,是由解放军第41、42、43、54、55军及149师的第50军组成的。
其中,与43军负责的禄平方向及55军负责的谅山方向相比,41军、42军负责的高平方向确实打得并不完美。
东线作战部队所在的三个方向,这么多年以来一直受到诟病的只有其中的高水平方向。
原因也很简单,与其他两个方向相比,高平方向可以称得上是“高投资,低收入”,解放军在高平方向一共投入了十一个师,并且大多是具有长年作战经验的老部队,按照战预期,预计大概不到一周的时间就完成作战任务,但是最后却打了一个多月,并且还在撤退阶段损失了50军150师的一个营,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其他两个方向的队伍都能很好地完成许世友下达的作战命令。55军胜利攻下同登及谅山等地,直接取得了整个对越战争陆军的最高战绩,全歼谅山之敌。
而禄平方向也打得不错,歼敌众多。与这两支方向比起来,在那嘎以北地区受到越南军队伏击、损失了一个营兵力的高平方向,自然是被定为整个对越战争里反攻损失最大、最不让人满意的地方。
尽管东线的谅山和禄平两个方向都打得不错,但是高平方向出了错,作为东线兵团的负责人许世友,自然被认为必须承担整个战区损失的绝大部分责任,特别在对手是装备、实力都比解放军弱的越军的情况下。
耗时久,损失大,只能算得上惨胜
从兵力配置上来看,41军、42军均最大限度地配有装甲兵、炮兵及工程兵。不过,虽然兵力强大,但是由于越南地区大部分是山地丛林,大部队很难在这种极其复杂的地形下实现灵活的行军。
再者,当时中国解放军的作战装备并没有特别先进,机械化装备比起早先和越南作战的美军而言更是逊色很多。为了突破越军的层层防线,解放军大多时候采用摩托化快速穿插的方式进攻。
从打法上来看,高平方向采用军委制定的作战方针,实施战役穿插的方式,以41军、42军两个军作为主力分别从念井和布局向高平出发,对高平实施先包围后歼敌的策略。
按照计划,41军及42军7个师的兵力对上越军,可以在一周时间内全部歼灭高平守军346师的,但是实际上对上越军以后,东线部队不但用了最初计划好的七个师,还陆续投入了战役预备部队的四个师,而总共十一个师的兵力一直打到3月16日,也没有完全解决高平战区。
其实战役穿插的打法本身并没有问题,这是解放军一直以来打歼灭战的传统战法,大胆穿插,阻断敌军的退路,包围以后歼灭对方。
但是在战场上,无论是敌情还是地形都千变万化,面对陌生的地形、陌生的敌人,如果没有充分的研究论证,单纯地使用以往的成功经验,并不能很好地达到预期的效果。
首先,越南北部的山岳丛林地形,就直接限制了解放军部队进攻时的速度及路线,而我军处于优势的作战技术装备及兵力都没办法充分发挥其优势。
易守难攻的高平地区更是丛林众多,地形复杂,越军能够很好地利用地势地形的优势,在解放军的必经之路上,利用其对地势地形的掌握,直接在交通上设置阻拦。
此外,大多数越南群众都成了越军的战争机器,不但进行轮流盯梢,还多数持有武器参与战斗,这也更加加剧了解放军对高平方向的进攻。41军为了按照预期时间到达指定位点,不得不抛弃一路攻下的走廊,一个劲地往前冲,直接导致121师在战役初期完全失去后方保障,伤亡惨重。
越军对付42军更是不计成本,由于无法从人数上取胜,越军及时调整了战法,直接化整为零,将42军路线的一个水库炸毁,用水障将42军必须经过的班翁地段直接变成泥泞路段,而42军可以选择的又只有一条路,这就造成42军前进阻塞,大大影响了整个部队攻下高平的速度。
再者,凭借着对地形和民情的熟悉,越军设计大量关卡与我军在复杂的喀斯特地形展开周旋。我军在前面的包围上遇到了越军的节节防守,在这种情况下,原先安排好的部队无法按时到位,自然是合而不围,最后大多数敌军都趁机逃跑。
越军的顽强抵抗使得解放军不得不由原先的两军七个师继续增加四个师的兵力,最后才成功拿下高平。
因此,在高平一战中,虽然最后我军取得胜利,但是耗时久,损失也较大,只能算得上是惨胜。大多数高平战区参战队伍的士气都受到打击,许世友作为东线总指挥更是受到质疑。
大纵深战役穿插是军委的统一方案,并非许世友提出的作战策略
不过,如果以东线的损伤来直接定性许世友在整个战斗里的表现不佳则是笼统片面的。其次,造成接连失利的作战采用的并不是许世友提出的作战策略。
大纵深战役穿插的打法其实是军委的统一方案,而最初以许世友为首的广州军区在战前讨论的作战策略是利用解放军的火力优势,由高平、谅山、禄平三个方向全线展开,逐步推进、由浅纵深并分割包围的打法。
许世友等人将整个作战方案分为三个大阶段进行,包括第一阶段的全力突破越军第一线防御;第二阶段逐步渐进高平战区的深处,打入越军六个地方独立团的所在地,将其分割歼灭;第三阶段则是转移兵力,将越军3师、312师、346师等主力陆续歼灭。
而当周德礼参谋长向北京军委汇报该作战策略时,却遭到军委的明确否定,军委更加采纳以先包围后歼灭的大纵深战役穿插。
如果说,最初东线采用的是许世友这种稳扎稳打的打法,在高平战区上或许不会有这么大的损失。
大纵深战役穿插的打法的确是出奇制胜的经典战术手段,但是,在这种我军火力及装备都优胜敌方的情况下,采用穿插战术,其实是一种冒险行为。然而,作为总指挥,许世友尽管无奈也只能服从上级军委的命令。实战证明,高平一战如果采用许世友的打法,会损失少很多。
轮战的损失许世友担负了首要责任
不过,在整个对越反击战里,对许世友自己影响最大的并非高平,而是第三阶段结束后的边境轮战阶段。
对越大规模作战结束以后,我军边防主力部队已经将越南入侵的边境全部肃清,然而越军并不甘心,又继续对边界大多数高地进行侵占,准备大修工事。
在这种情况下,解放军将各军主力部队调回边界,又重新进入边境轮战阶段进行作战训练,同时实验当时的新式武器。按照中央军委的指令,国内的其他部队其实是允许赴越参战的。但由于当时国内部队较多,有些部队并没有机会参与。
为了不错过这次锻炼机会,许多部队纷纷请求出战。考虑到当时越南已经损失惨重,并没有实力发动大规模作战,许世友答应了其中一支队伍的请求。
然而,意想不到的是,这支部队的作战方位超出了正常范围,直接导入了敌人的核心腹地,遭到了越军及越南地方武装部队的围攻,虽然最后逃出了包围圈,却牺牲了几个营,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这支部队的参战请求,许世友并没有向中央军委汇报,因此,此次轮战的损失许世友担负了首要责任,这也成为了国内一些人士批评他的凭证,而许世友自己也对这次失误耿耿于怀,认为是自己的罪过。
不过,自古以来战争就是物质的较量,而现代战争更为如此。一场战争的好坏评定,往往要依据敌我双方的物质条件及作战双方对天时地利人和的准确把握。因此,如果简单地从某场战争的结果,或者伤亡程度来评判一场战争的成功与否,是典型的军盲思维。
这次对越反击战,许世友的表现的确没有以往指挥的战役那么出色,但是,如果单纯以对越一战来诟病许世友,则实在是属于恶意抹黑了。